专栏

世界里的世界,宇宙外的宇宙

2022.06.21

1972年12月,全人类第一次以全景的方式看到了自己居住的星球的样子。阿波罗17号在执行任务时,机组人员在太空中飞向月球,回望地球时拍摄下了这张见证历史的名为“蓝色弹珠”(The Blue Marble,又称“蓝色玛瑙”,或“蓝色行星”)的照片。其实我们对这个图像并不陌生,我们日常不可分割的软件工具微信正是挪用了“蓝色弹珠”作为其启动图像。在全球文化政治想象中,“蓝色弹珠”不断地被赋予启示人类大同、普世光芒等价值观的寓意。一方面,在宇宙背景深邃地衬托中,地球系统的所有组成部分清晰可见:大气和云层、水圈、海洋、大陆、地球圈,生物圈,她显得如此脆弱,唾手可得,这种俯瞰并一目了然的视角,将地球客体化成为一个对象,从而让人类可以更轻易地臆想对其系统性地管理和控制。另一方面,尽管并未体直接现在照片中,捕捉“蓝色弹珠”图像的火箭科学技术也成就了人类探索扩张到太空和宇宙的野心:我们生存的蓝色星球也许并无特别之处,她仅仅是众多系统中的一个而已,我们可以出发殖民更多的领土和资源!

50年后的今天,尽管世界似乎前所未有地联结,但地缘政治、文化差异、资源分配、生态危机却从未让冲突停止过。看似用来促进沟通和交流的网络和技术,却不断将我们的个体经验碎片化、孤立化,现实与虚构,疑幻疑真,地方神话与历史洪流焦灼对峙。“蓝色弹珠”的承诺似乎近在咫尺,却又遥遥无期。世界共同体是不是一个神话?人类微小的个体又将被至于何处?

李维伊的作品《年底》 在“TAG·新当代艺术展-啟航”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是开启“TAG·新当代艺术展-啟航” TAG·西海美术馆支持青年艺术家发展长期项目的首展,此项目旨在依托学术委员会丰厚的学术资源,为新生代艺术家在当下文化语境中的实验和创作,提供一个在公共美术馆展示和推广的平台。展览展出来自10位当代年轻艺术家近年来的创作,包括敖乾枥、林奥劼、李维伊、刘昕、史莱姆引擎、童昆鸟、谭英杰、杨迪、臧坤坤、志韦。他们的作品采用的媒介和探讨的主题丰富多样,其背后共通的线索都对当下所处世界中的结构和秩序表达出深切的关怀并提出反馈与反思。他们将我们共享但却常常无意识的日常经验通过艺术语言,比如叙事、寓言、虚构、平贴、并置、偷换等方法显形出来,用美学体验创造出新的现实,而这种现实指向的实际上是我们视线之外的“真相”。

林奥劼的作品《Real》《世界》 在“TAG·新当代艺术展-啟航”展览现场

林奥劼的数码打印作品《世界》(2021)不约而同地呼应了“蓝色弹珠”的隐喻。图中他将大量表现各种文化符号的图标,碎片式地悬浮在地球表面,它们似乎囊括了人类文明至今的“发展进步”成就,但又如同垃圾般笼罩并威胁着我们的未来,这样图像关系指向人类社会在已经到来的所谓“人类世”中所处的生存矛盾。

杨迪的作品《安全词》 在“TAG·新当代艺术展-啟航”展览现场

史莱姆引擎的作品《头条1》 在“TAG·新当代艺术展-啟航”展览现场

谭英杰的作品《大折叠》系列 在“TAG·新当代艺术展-啟航”展览现场

这种矛盾关系进一步在各位艺术家对技术的运用中彰显出来。技术手段,比如网络、3D打印、虚拟现实、人工智能、通讯设备、游戏平台、数字编码等等不仅仅是创作的材料和媒介,也是作品反思、对峙的起点和内容。在我们不断被技术同步化、同质化的今天,如何保持个体(即个人、性别、群族、文化、地方、信仰)的多样性和独立性是艺术家们不约而同想要去探索的。

臧坤坤的作品《容器(XII)》《电视佛,花屏》 在“TAG·新当代艺术展-啟航”展览现场

敖乾枥的作品《AoTM手机保护系统》 在“TAG·新当代艺术展-啟航”展览现场

此外,多位艺术家的作品在观看和体验方式上采取与观众互动的方式,将作品置于技术与经验的交集处。观众可以通过互动参与及自我映射和共情来抵达对自己身体、行为和情感的高度觉知,从而有可能在先前并未产生联结的事物中探索出特质的经验。而艺术家则希望通过这种新经验来尝试将极度孤立化的数字世界虚拟互动重新置于身体的感官和集体的分享上,再一次向身体的无意识和被麻木了的认知提出挑战。

在我们深知西方现代性的霸权、片面和二元对立、非黑即白思维方式给世界带来的历史创伤和文化抹杀不应再被重复时,我们也在后现代的混沌和无序中持续摸索却常常迷茫无助。尽管这10位艺术家的创作体现出对当下生存危机和人类未来的思考,但他们的实践并不志在提出史诗般的宏大叙事和承载单一价值体系的新普世叙述。他们的作品,往往从自身日常细小的遭遇、情愫和观察出发,指向艺术可以提供的对未来和未知的可能性探索。

刘昕的作品《脱离》 在“TAG·新当代艺术展-啟航”展览现场

刘昕在作品《脱离》中开启了一场向外太空的旅程,而这趟旅程的主角是一个由艺术家合作设计制作的名叫EBIFA的自主机械生命体,由手塑烧拉玻璃水晶和机电系统构成,并承载艺术家自己的智齿。影像记录了EBIFA乘坐蓝色起源火箭进入太空,在失重的空间里摇晃、碰撞、运动、延展,之后返回地球,进入大气层,被冲击成碎片从而宣告其生命历程的终结。刘昕将与自己身体最渺小部分和庞大宇宙时空之间的距离交融在这多重的维度里。而我们就是那颗小小的智齿,面对我们的“蓝色玛瑙”,我们如何重新学会谦卑、忍让和共存?

此次展览所要呈现的艺术实践不仅仅是美学和形式的创新,也将个体最柔弱的部分与深刻的历史、社会轨迹交织,在一种私密和公共的抗衡中激发出荒诞、亲密、幽默却不失浪漫的艺术经验。他们所赞誉的不是盲目的世界大同,而是通过艺术作为一种“演绎”和“翻译”,邀请我们去体会并努力理解不同的价值观和宇宙观。

翁笑雨

安大略省美术馆策展人、写作者

首届“TAG·新当代”策展人、学术委员会评委

分享